第二百三十七章 前往沪市-《盛夏1981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据陆明说,这边几乎每天都有人来拜访,大多是从其他大学来的学者,还有教育部门的人。

    来的目的不外乎学习好的经验,或者发现问题。这个年代,不止是经济上在改革,教育上也一样,    某种程度上,联合理工大学无意中承担了教育试验田的责任。

    “这位是武市大学的张副校长。”在门口接到了人,陆明向徐柠介绍来人,又指着徐柠,对对方说道:“这位是征途公司的徐总。”

    “久仰久仰!”

    “你好你好。”

    “我是真没想到,徐总有这么年轻。”张副校长扶了扶眼镜,惊讶道。

    “我是运气好些,    加上碰到了不少机会。”徐柠笑了笑。这是很多第一次看到他的人常有的感慨,都习惯了。

    客气了几句,    一行人往校园里走去。

    “徐总既然也在,那我正好有个事想请教你。贵校的合作大学,能否再增加一些?我们学校是很有意向的。”张副校长说道。

    “这事啊,不瞒你说,我都听过十几个学校这么问了。但是,毕竟要照顾最初立校时帮忙的那几家,立刻增加合作学校不大合适,而且我们的工作才刚走上正轨,接纳太多学校合作也忙不过来。”徐柠说道。

    “理解,理解。”张副校长点点头,对方说的坦诚,他也不好再说什么了。

    他又看向陆明,道:“我们这次来,    重点还是学习一下办学经验,要不陆校长介绍一下?”

    “好!其实没什么好说的,特色就一点,    协商办学。”陆明笑着说道:“学校的制度从一开始就是教授们决定,我们管理好后勤行政,    其他的教学跟工作中有什么问题都是大家讨论解决。除了这个,也就是钱多了。”

    学校一开始就是各方联合的结果,所以办学上突出一个有事好商量,制度是大家讨论出来的,有问题到时候再商量解决。换個说法,其实就是教授治学。

    对一个公司或者其他大多数组织来说,这样的管理模式显然是胡闹,但大学却正好相反。从本质上来说,大学是一个探究新创新的地方,并不讲究高效,重点是思想上的兼容并包,允许各种不同的声音存在,最忌讳的反而是严格一致。这一点,跟研究院一类的单位也是不同的。

    “在办学上多听听教职工的意见,这个我们也在努力的做,不过,钱的问题,    我们可就无能为力喽。”张副校长摇头苦笑道。

    武市大学是重点大学,    但显然不如清北,拨款一年五千万都不到,基本都是一分钱分成两半花。
    第(1/3)页